若覺人生太艱難,勸君多讀黃公望,《富春山居圖》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,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。黃公望爲師弟鄭樗(無用師)所繪,幾經易手,並因“焚畫殉葬”而身首兩段。前半卷:剩山圖,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; [1]後半卷:無用師卷,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。 [2]此畫以橫幅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秀麗的山光水色。峰巒坡石隨勢起伏,山澗深處清泉飛瀉。在群山環抱中,茅屋村舍參差其間,漁舟小橋錯落有致,真可謂人隨景遷、景隨人移。此畫集中體現了作者勾勒、皴擦、點染的高超技法,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,清初吳其貞推崇爲“亘古第一畫”。 富春山居圖被譽爲“畫中之蘭亭”, [3]屬國寶級文物。2011年6月,《富春山居圖》全卷在台北“故宮博物院”首度合璧展出。
元代畫家黃公望(1269—1354),本姓陸,名堅,原籍江蘇常熟,幼年父母雙亡,後有浙江永嘉黃姓者,年九十而無子,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少年黃公望,見其容貌清秀,故收爲嗣,雲:“公望子久矣”,自此正式改名公望,字子久。後自號一峰,又號淨墅、大癡、井西道人等。擅長畫山水,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,以水墨,淺绛風格爲主,與吳鎮,王蒙,倪瓒並稱元四家。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,因上司貪汙案受牽連,被誣入獄。出獄後改號“大癡”,從此信奉道教,雲遊四方,以詩畫自娛,並曾賣蔔爲生。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。然由于生活坎坷,寒暖自知,所繪山水,必親臨體察,畫上千丘萬壑,奇谲深妙。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、巨然一派,後受趙孟頫熏陶,善用濕筆披麻皴,爲明清畫人大力推崇,成爲“元四家”(黃公望、王蒙、倪瓒、吳鎮)中最負衆望的大畫家。此外,畫作之余,留有著述,如《寫山水訣》、《論畫山水》、《大癡道人集》詩卷等。
下單請先選擇作品樣式